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?/? 专题专栏 / 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 /

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⑩丨杨健:卸任时行囊中“无一淮扬华物”

发布时间: 2020-12-26 20:44:10
来源:清风衡阳网??访问数:

编者按

近日,由衡阳市纪委监委编纂的《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》已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,该书精选自汉唐以来至近现代衡阳历史上的清官廉吏50人,用近30万字忠实还原这些优秀人物的廉洁故事,以平实、朴素、凝练的语言,客观反映了植根于衡阳大地悠久的廉洁文化。近期,清风衡阳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将同步讲述《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》书中的故事。

杨健(1764—1843),字堂,号刚亭,先祖由浙江钱塘迁入衡城江东岸,为清代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(今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)人。25岁入县学,乾隆五十九年(1794)中举人,嘉庆元年(1796)考取进士,历任户部主事员外、四川乡试副考官、山东监察御史、廉州知府、广州知府、两淮盐运使、甘肃布政使、湖北巡抚等朝廷要职。他任职十余地,“所到之处政声显然”,是一位政绩显赫、清正廉洁、民望很高的官员,同治《清泉县志》评价其“生平推诚待人不设城府而操守凛然”。曾国藩评价他:“性敦孝友,公正廉明。”李元度夸他以“清德著闻”。

▲位于衡阳廉政文化雕塑园的杨健雕像


杨健:清正廉洁,坚不受贿

嘉庆十七年(1812),杨健任广东廉州知府,旋又调任广州知府。当时,当地官员出行办公、巡视地方,都是官府出面租用大船,供其使用。因为巡船开支比较大,有些人就动起了歪脑筋,把这笔本属于官府办公的支出项目,想着法子摊派到当地老百姓的头上。杨健了解实情后,立即下令有关人员彻查相关账务,并将巡船撤销,还命令下属官员公务出行,改骑马或者自备船只出行。这次发生在清朝的“公车改革”,切实减轻了当地老百姓的负担。

廉州有个富商名叫卢观恒,因为在广州十三行专门帮外商清货而发了大财,后来甚至成了十三行四大家族潘、卢、伍、叶中的老二。卢观恒过世后,其子卢文锦以其父亲在家乡兴办义学义田、有功桑梓为由,要求将其父入祀乡贤祠,但遭到乡民拒绝。明清时期,凡有品学德行的人,死后由大吏提请祀于其乡,入乡贤祠。乡贤祠设于学宫内,每年春秋二祭由地方官主持,祭祀行礼。成为乡贤是一种极高的荣誉。在遭到拒绝后卢文锦仍不肯罢休,使重金贿赂广东各级地方官吏。大小官员均受其礼,只有杨健坚决不受。皇帝派吏部尚书章煦为钦差前去查办,他将此事秘密报告皇上“惟太守杨公丝毫不染”,皇帝因此知道杨健为官清廉。

随后,督抚交章“以廉谨荐”,杨健得以升为雷琼(今海南省)道台。其间,杨健因母亲过世,要告假回家服丧理事。下属官吏和老百姓中有许多人给他送礼,他都一一拒绝。有人在遭到拒绝后,再偷偷把礼物送到府上,他又派人原样退回。

他在富庶的扬州城内担任两淮盐运使期间,为朝廷节省费用60余万两白银。到了卸任时,行囊中“无一淮扬华物”。

——节选自《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》